YE CHANG NEWS
当前位置:义乌KTV招聘网 > 义乌热点资讯 > 义乌学习/知识 >  古今的语言因为时俗习惯的差异而有所不同;撰述文章的人也是南楚

古今的语言因为时俗习惯的差异而有所不同;撰述文章的人也是南楚

2022-09-18 13:14:10 发布 浏览 879 次

古今的语言,因为时俗习惯的差异而有所不同;撰述文章的人,也是南楚北夏各不相同。《苍颉训诂》中给“稗”注的音是“逋卖反”,给“娃”注的音是“於乖反”;《战国策》把“刎”读成“免”;《穆天子传》给“谏”注音为“间”;《说文解字》将“戛”注音为“棘”,将“皿”读作“猛”;《字林》中给“看”注的音是“口甘反”,把“伸”注音为“辛”;《韵集》中把“成”、“仍”、“宏”、“登”合为两个韵,又把“为”、“奇”、“益”、“石”分入四个韵部;李登的《声类》用“系”给“羿”注音,刘昌宗的《周官音》将“乘”读若“承”;这种例子有很多,必须注意考证校正。前代的反切注音,又有很多是不合适的。徐仙民的《毛诗音》中将“骤”的读音注成“在遘反”,《左传音》中将“椽”注为“徒缘切”,这些不能信从的例子也是很多的。现在的学者,注音也有不正确的;古人是什么人,后人一定要沿袭他们的错误吗?《通俗文》中说:“入室求曰搜。”作者将“搜”注为“兄侯反”。如果是这样的话,那么“兄”就应该读作“所荣反”。现在北方民间通行这个读音,这也是古代语言中不能沿用的例子。玙璠,是鲁国的宝玉,应该读成“余烦”,江南地区的人都把“璠”读成“藩屏”的“藩”。“岐山”的“岐”应该读作“奇”,江南地区的人都将它读作“神祇”的“祇”。江陵陷落以后,这两种读音在关中普遍流传,不知道它们的依据是什么。因为我才疏学浅,还没有听说过。

北人之音,多以“举”、“莒”为“矩”;唯李季节云:“齐桓公与管仲于台上谋伐莒,东郭牙望见桓公口开而不闭,故知所言者莒也。然则莒、矩必不同呼。”此为知音矣。

呼:音韵学名词。汉语音韵学家依据口、唇的形态将韵母分为开口呼、齐齿呼、合口呼、撮口呼四类,合称四呼。

知音:懂得音韵的人。

北方人的语音,经常把“举”、“莒”读成“矩”;只有李季节说:“齐桓公与管仲在台上商议讨伐莒国的事情,东郭牙远远望见桓公说话的时候嘴张开而不合上,因而知道他们谈论的对象是莒国。这样的话,那么‘莒’、‘矩’二字的发音方法必定有开口、合口的不同。”他是懂音韵的人。

夫物体自有精粗,精粗谓之好恶;人心有所去取,去取谓之好恶。此音见于葛洪、徐邈。而河北学士读《尚书》云好生恶杀。是为一论物体,一就人情,殊不通矣。

好恶(hǎo’è):好坏。

好恶(hàowù):喜好与嫌恶。

好生恶杀:爱惜生灵,厌恶杀生。此处“好”应读作hào,“恶”读作wù,黄河以北地区的学者可能是读成了“好(hǎo)生恶(è)杀”,所以颜之推认为他们读错了。

物体本身有精良、粗劣的分别,精粗也就是好恶;人的心意对事物有舍弃或保留,这种舍弃或保留的心理就是好恶。后一种“好恶”的读音见于葛洪和徐邈的著作。而黄河以北地区的读书人在读《尚书》时却将“好(hào)生恶(wù)杀”读作“好(hǎo)生恶(è)杀”。这两种读音一种是评论物体质地的,一种是表达人类情绪的,将这两种读音混为一谈实在是说不通。

甫者,男子之美称,古书多假借为“父”字;北人遂无一人呼为“甫”者,亦所未喻。唯管仲、范增之号,须依字读耳。

喻:知晓,明白。

管仲、范增之号:管仲号仲父,范增号亚父。

“甫”是男子的美称,古代写的时候多通假为“父”字;北方人竟然没有一个人将假借为“甫”的“父”字读成“甫”,这是因为他们不明白二者的通假关系。只有管仲仲父和范增亚父二人名号中的“父”字应该依本字而读。

您可能感兴趣

首页
发布
会员